新笔趣阁
新笔趣阁 > [红楼]佛系林夫人 > 第84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84章

  [红楼]佛系林夫人

修仙题材的话本儿才发行,就吸引了许多读书人前来购买。


茗心茶馆这些属于林家的茶楼茶馆,在书发行的前一天,便开始在说书讲故事,很是吸引了一批客人到林家书肆购买《故事集》。


虽然遗憾于《故事集》里的故事并没有预想中的新奇,但相较于其他书肆的话本儿,《故事集》的内容已经是难得一见的创新,读者自然不会觉得不满。


之后,林家书肆又举办了许多次征文,给那些以写话本儿为生的文人增加了许多可写的内容,其中虽然没有出现注意青史留名的,但质量很高,很受大众欢迎,最后不但在各大茶馆被改编,成为说书人的最爱,还有许多被改编成了戏曲,随着各大戏班子走南闯北的表演,而传遍了整个大夏。


而这,还要归功于第一期《故事集》的内容。


《故事集》中的十个故事,虽然开篇都是和往常一样的才子佳人,但高潮与结尾部分,却意外地颠覆。因为这些结局出乎意料的发展,在喜欢话本儿的那些人当中很是引起了一些轰动——


这倒是贾数在挑出这些故事,并让林家书肆的人找到这些人,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要求改过结局后没有预料到的。


贾数原本以为,这样的故事结局,怎么也要花个一两年的时间才能让读者接受。


当然,她更没想到的是,《故事集》在茶馆内口口相传,引起许多人争吵讨论的火爆局面,甚至还给林家书肆带来了更大的利益——


京城内一家在权贵中十分知名的戏班子,在听过其中一个故事后,很是心动,尤其在听说故事来自于《故事集》,并让人将其买回读过后,觉得里面有好几个故事都适合被改编成戏曲搬上舞台。


那家戏班子有许多真心喜爱,且身份高贵的观众。


在戏班子的班主有了这样的想法,并找到那些权贵说了自己的想法后,他便被人带着来到了林家。


林母对戏子的身份有些忌讳,若非看在那个权贵的面上,根本不可能让戏班主进门。


所以最后,那戏班主与权贵是由贾数接待的。


“你是说,想要购买《故事集》上面的故事,并将之改成戏曲表演?”贾数有些怔愣,“你确定?”


在古代,戏曲基本等同于现代的影视剧了,那几乎是人人都渴望的消遣,真正受到观众欢迎的“角儿”,在大夏的百姓之中受欢迎的程度,甚至堪比巨星。


虽然戏子地位低,但真成了角儿,得了权贵们的真心喜爱,就不是能让人轻易欺辱的存在了。


那戏班主自觉身份低微,并不敢拿乔,听到贾数问话便将自己的打算一五一十地说了:“回伯爵夫人,那《故事集》中的十个故事,草民看过后,发现好几个都很适合改成戏曲搬上舞台表演。”他小心地看了贾数一眼,“其中最让草民喜爱的,便是《伶人怨》,还请夫人一定准许我等将这个故事改编。”


贾数皱着眉,觉得这个发展有些出乎意料。


但想到对方身份,她又觉得很正常,不由点了点头:“你说的是好几个故事都想改编?你们以往看中了某个故事,想要将其改编成戏曲,是怎么做的?”


戏班主一听有戏,愈发不敢隐瞒:“回夫人,其他戏班子倒是改编过话本儿故事,但我们这个戏班子还从未有过将话本儿上的故事改编成戏曲的经历。”


一般来说,戏曲新曲目的创造有三种来源,一是由戏班子的人自己完全原创;二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;三才是改编话本儿故事。


他们那个戏班还算有名,有钱,养的人也多,故而每月都能排练出一两个新曲目,原本是没必要改编话本儿故事的。


只是戏班主实在太喜欢《伶人怨》的故事,所以才动了改编的心思。


贾数当即拧眉:“你这话是什么意思?”


难不成还想让他们当冤大头,将故事送给戏班子改编?就算林家财大气粗不在意这点银子,但写下那些故事的主人并非林家人,他们总不能不给人家一个交代。


戏班主赶紧跪下:“夫人误会了,草民的戏班子虽然没有这样的经历,但其他戏班子却做过,草民只是不知该不该照搬他们的处理方式。”


文人大多瞧不上他们这些下九流的贱民,就算写话本儿的人不过是落第书生,但对他们这些在底层混迹的人来说,他们的身份已经十足地高贵,若是没能耐,没名声,他们根本就没办法与写下故事的作者见面。


贾数缓和脸色:“说说看其他戏班子是怎样做的。”


“给故事的原作者一笔银子就好……”说这话的时候,戏班主的眼睛根本不敢落在贾数身上。


正是因为觉得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林家书肆,戏班主才一直试图想其他的解决办法。


戏班主以为贾数会生气,却见她偏头想了想,直接点头:“既如此,你直接找书肆的掌柜将原作者的名字告诉你不就好了?为何一定要到林家来见我?”


林家书肆一向最看重名声,这戏班主理当不至于不信任才是。


戏班主神情错愕:“夫人,您愿意将故事的原作者的姓名告知草民?”


若告诉了他,他便不用通过林家书肆,便可自己去和那原作者联系,后面能用多少银子将故事买下来,便不是林家书肆能掌控的了。


贾数完全不在意:“你直接去找书肆掌柜。”


戏班主离开的时候,整个人都是懵的:“草民还以为,伯爵夫人不会愿意让人将故事改编成戏曲……”


毕竟那些故事在茶馆茶楼中,经由说书人讲出来,也是很可观的一笔钱财。


他原本都做好求人的准备了,没想到事情这么容易解决了,他反倒有种不真实的感觉。


没几个月,《故事集》第一期中的十个故事,便有六个被改编成了戏曲,其中便有那戏班主最喜欢的《伶人怨》。意外的是,这些曲目大多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,而饰演这些曲目的戏子,几乎每一个都在观众面前混了个眼熟,许多人甚至因此赎身。


也因此,《故事集》在那些戏班的戏子眼中,完全就是抢都抢不到手的香饽饽。


——


贾数将这些曲目的火热看在眼里,顿时心思活泛了——


光是戏曲便受到了这么多人的欢迎,若是她直接让人将故事改编成话剧搬到舞台上演,岂不是比戏剧更加受欢迎?


甚至于,她还因此联想到了给两个孩子的画像。


贾数一直坚持着每天都给两个孩子画一幅画像,因为数量众多,且相隔一两天的画像变化不大,她若是将画像装订好快速翻阅,很有一种看孩子的成长短片的感觉。


在古代,拍真人电影就不要想了——


就算是外国,无声电影也还没出现呢,甚至照相机的出现都还早得很。


但是无声的动画电影,却还是可以想想的。


贾数记得现代的时候,有一个动漫十分出名的国家,那个国家有一位闻名全国的动漫伟人,哪怕在二十一世纪那种完全可以通过电脑制作动漫的年代,他仍旧坚持着自己手绘电影画面,每一部电影的出现,都是十多万张动漫原稿堆积出来的。


若是能解决无法将画面按照完全相同的频率播放的问题,那么弄一个无声的动漫电影出来,似乎也不是那么为难的一件事。


但在目前,无论是话剧还是动漫电影,贾数都只能想想而已。


她甚至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人。


不过在此之前,贾数先做了另一件事。


两个孩子的启蒙有些辛苦。不过认个字,林如海却不会亲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导,反而直接教他们背三字经,等背会了,自己按着三字经一个字一个字认,认完了,林如海才会给他们讲解三字经里面的典故。


这对贾数来说,有些吃惊,而且觉得这样启蒙不太有效率,对孩子来说,负担也太大——


字都不认识,就要开始背书,人干事?


就算两个孩子都特别聪明,林如海只不过教他们背诵四五遍,他们自己就能跟着将三字经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,贾数还是觉得太坑了。


关键两个孩子才三岁而已。


所以,贾数干脆让人将三字经里面的字画成图画,然后教他们认字。等字都认得差不多了,她才又将其中典故绘成小人画,加深他们的印象。


不得不说,贾数这样做不但简化了两个孩子学习的过程,还极大地提升了孩子们的兴趣。林如海与林母在见到贾数弄出来的东西后,满脸赞赏,干脆让贾数将两个孩子的所有启蒙读物都弄成了带图画的故事书。


给自己孩子准备的启蒙读物,贾数选择了亲力亲为——


字,全部交给林如海写,画,则由她一笔一笔地勾勒,为了让孩子喜欢,她甚至给那些画都上了色。


两个孩子自然喜欢得不得了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guoshuqxsb.com 新笔趣阁。手机版:https://m.guoshuqxsb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