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笔趣阁
新笔趣阁 > 伴读守则 > 第38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8章

  伴读守则

罗知府的离任有些仓促。


他在大同做了五年多知府, 离第二次任满还有几个月的时间,但京城大理寺左少卿父亲去世,要回乡丁忧, 他的缺空了出来,吏部议了一圈, 没议出个公认合适的己任人选, 最后是皇帝自己把罗知府想了起来, 要来他的履历一看, 见已将任满, 便下了谕旨:“罗海成敢于任事,公正不阿,着调进京。大同知府一职,另择人选。”


罗知府便从知府变成了大理寺左少卿。


一般是正四品,品级未变, 俸禄不增加,甚至油水上京官还抵不过地方官,但这是切切实实毫无疑问的高升。


罗知府将要去的, 是掌天下刑狱最高级别的三法司之一,国朝中枢,这一步迈上去, 从此就是另一番天地了。


罗知府走得虽急,却也极热闹。


满城官员士绅百姓尽出, 送别的队伍一直绵延到了城外,还不断有新的闻听消息的百姓赶过来, 里面免不了有纯凑热闹的,但真心想送一送罗知府的占了大多数。


罗知府别的功绩不去说它,只弄走朱逊烁就是为大同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,百姓们心中感念,这送行的队伍就越送越长。


楚翰林领着三个学生也夹在队伍里,罗知府无意中在人海里发现了他,忙令随从将他请到身边,大声笑道:“潜德怎么不声不响的!”


楚翰林拱手笑道:“原想带着九郎几个去府衙送送正清兄,不想正清兄这般民望,我们远远地就挤不动了,便跟在百姓队伍里,心意尽到了也就是了。愿正清兄此去,鹏程万里。”


罗知府郑重拱手:“多谢,借你吉言。”


又向簇拥着他的众人扬声道:“大家都回去吧,已经出了城,本官深感诸位心意,不必再送了!”


这时已到了城外二里处,百姓们恋恋不舍,但各有生计,在罗知府又一次喊话之后,终于渐渐散去。


倒是一些青袍绿袍的官员还徘徊着,罗知府离任高升,能在他跟前露一露脸攀一攀关系也就这个时候了,便知道没多大效用,利禄动人心,又哪里舍得就这么拔脚。


这些人里包括了大同知县李蔚之。


送行诸公里,数他的心境最复杂。


李蔚之心头有一个无法与人言说但这两日又一直挥之不去的念头——他在大同任上,也将六年了,他与罗知府不同,举人出身,先天不足,仕途走到这里差不多就是终点了。


李蔚之原来也没太多想法,觉得自己能平安终于县令任上就算不错了。然而,罗知府的骤然提拔就发生在他眼皮底下,极大地刺激了他。


这件事在外人眼里看来似乎与他一个小小县令无关,但李蔚之心底有一个声音在狂叫着——有关的!代王案最早是在他的县衙里审理!


但他当时怯懦后缩,将整个场面都交由了罗知府掌控,此后也一直尽力回避,能不沾手就不沾手,最终,寸功未建。


李蔚之觉得这不能全然怪他,他确实被代王府的凶名吓退了,但那是他不知道代王府其实没有传闻中的那般可怕!罗知府挺身而出,不但毫发无损,还把一个郡王赶走了,借此简在帝心,风光提拔。


如果这件功劳出自他手,那情况就将由知府勇斗藩王变成知县勇斗藩王,双方地位悬殊越大,与人的慨然震撼就越大,这样的事迹流传出去,足以弥补他的先天不足,将卡滞的官位往上动一动——可惜,没有这个如果。


只有眼前冰冷的现实。


罗知府又在和楚翰林随行的三个学生说起话来,微笑着勉励他们一二,李蔚之认得其中的展见星,但他没将庶民放在眼里,没有多看,他盯着另一个个头最高衣着最好的少年看了两眼,觉得他有些眼熟。


他听见罗知府称呼他为“九公子”,他又是楚翰林的学生,是了,这是代王府的王孙,代王薨案中,他在堂上出现过的!


能一解圈禁就跟着代王出来扰民,可见其秉性之顽劣,不愧是代王府中人。


那少年似乎察觉到有人在看他,眼光一动,掠过来,李蔚之忙将目光移开,但心里却将他记了下来。


等到罗知府终于登车而去,周围人渐渐散尽,李蔚之也上了轿子,返回大同城里去。因许多人蜂拥出城送罗知府,城门口比往常拥挤,衙役上前,呵斥着百姓们闪避,虽然如此,官轿通行的速度仍然缓慢,李蔚之心头有事,不耐烦地掀起轿帘往外看去。


他目光忽然凝住,因为发现了楚翰林一行四人,他们也回来了,停在内城墙底下,跟一个赶骡车的车夫正说着什么。


很快,似乎是商量妥了,三个小的就上了骡车,楚翰林却没有,李蔚之正奇怪,却见楚翰林独自往前走去,而大车车向一掉,向着城门外而去。


李蔚之心中一动,招手叫过一个衙役吩咐:“你跟上去,看看他们去哪里,做什么。”


衙役答应了要走,李蔚之又补充一句,“慢着,悄悄的,别叫人发现了。”


衙役应道:“是。”


**


朱成钧是要去他的庄子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guoshuqxsb.com 新笔趣阁。手机版:https://m.guoshuqxsb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